
新聞中心
新修訂標準化法獲通過,促進社會高質量發展
- 分類:科技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7-11-14 11:28
- 訪問量:
【概要描述】11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舉行了閉幕會,常委會組成人員149人出席,會議以148票贊成、1票反對,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標準化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七十八號主席令,予以公布,修訂后的標準化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標準化法將帶來以下變革:打破政府“包辦”減少重復交叉擴大標準制定范圍 建立政府協調機制強化標準統一管理 標準供給打破政府“包辦”加強標準國際化活動 取消企業標準備
新修訂標準化法獲通過,促進社會高質量發展
【概要描述】11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舉行了閉幕會,常委會組成人員149人出席,會議以148票贊成、1票反對,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標準化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七十八號主席令,予以公布,修訂后的標準化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標準化法將帶來以下變革:打破政府“包辦”減少重復交叉擴大標準制定范圍 建立政府協調機制強化標準統一管理 標準供給打破政府“包辦”加強標準國際化活動 取消企業標準備
- 分類:科技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7-11-14 11:28
- 訪問量:
11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舉行了閉幕會,常委會組成人員149人出席,會議以148票贊成、1票反對,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標準化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七十八號主席令,予以公布,修訂后的標準化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新的標準化法將帶來以下變革:
打破政府“包辦”減少重復交叉
擴大標準制定范圍 建立政府協調機制
強化標準統一管理 標準供給打破政府“包辦”
加強標準國際化活動 取消企業標準備案制度
在當日下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召開的新修訂的標準化法、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公共圖書館法三部法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表示,標準是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技術依據,標準化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國計民生來說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當前在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標準化的基礎性作用、引領性作用和戰略性作用方面表現突出。
田世宏指出,標準化法是我國標準化工作的一部基本法律,這部法律的修訂和實施關系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方各面,同時也影響到標準化工作的改革、創新、發展,它的重要意義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標準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是相關的,標準化法修訂從一開始的立法宗旨到各項具體制度的設計,都貫穿標準化工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比如說在標準化法的立法宗旨上,首先強調要保障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在標準的制定范圍上,新修訂的標準化法明確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的各個領域中,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都應當制定標準。這樣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標準在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來滿足他們的需要。再有,在標準的效力上,規定了凡是涉及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管理的一些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要制定強制性的國家標準。那么對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定,標準化法明確規定要優先立項,及時完成,強制實施。同時在標準的制定上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同時也支持社會公眾對標準的制定工作,組織實施工作開展社會監督。為了便于社會公眾了解知曉和應用標準,這次標準化法修訂也規定,政府制定的標準應當免費向社會公開,有利于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標準、應用標準、支持標準。
第二,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的發展。因為標準和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共同地構成了國家的質量基礎設施,這也是國際公認的國際標準化組織等一些國際組織所確定的一個國家的質量基礎設施,就是由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構成。他們在推動供給側改革和質量的提升,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引領性、支撐性的作用。新修訂的標準化法第1條開宗明義地提出要加強標準化工作,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特別是新法中對標準制定的原則要求,要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標準要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同時在標準的實施上進一步明確了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和服務不得生產、銷售、進口、提供。同時也鼓勵制定和實施高于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而且這次標準化法還有一個新的規定,即法律規定要求推動全社會應用標準化的方式來組織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發揮標準化在促進轉型升級,引領創新驅動方面的支撐作用。
第三,有利于強化標準化工作的法治管理。新修訂的標準化法對標準的制定、實施以及監督管理做了全方位、全過程的規定。一是進一步明確了統一管理和分工管理的管理體制,建立了政府標準化工作的協調機制。同時也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標準化工作納入到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二是進一步明晰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及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制定主體、范圍和效力,規定了標準制定的立項評估,實施驗證,以及標準實施后的信息反饋和評估工作。三是進一步強化了對標準化工作的監督管理,明確了監督的主體、職責、措施和相應的法律責任,還規定要建立標準化爭議方面的協調調解機制,以及有關的投訴、舉報制度等等。
第四,有利于助力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因為標準是世界的通用語言,也是國際貿易的通行證,所以標準化在便利國際經貿往來、技術交流、產能合作等各個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特別是現在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我們也是貿易大國,也是制造大國,我們標準化的作用在國際交往中更加凸顯。在新修訂的標準化法中,首次提出了國家要積極推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開展標準化的對外合作與交流。特別是要鼓勵中國的企業、社會團體、教育科研機構要積極參與到國際標準化活動中,同時也鼓勵要參加到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中,推進中國標準與國外標準之間要相互轉化和應用。過去我們更多強調的都是采用國際標準,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一方面要結合中國國情來采用國際標準,另一方面,我們要推動中國標準向國際標準的轉化,推動中國標準在國際上的推廣和應用。再有,新標準化法強調了中國在標準制定、實施的過程中,要確保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真正地使標準化工作能夠與國際規則深度融合,更好地促進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的“軟連通”,用標準化工作助力中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標準化法修訂歷程
2014年
《標準化法》的修改列入全國人大一類立法計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7次會議將標準化法修改作為重點工作任務。
2015年3月26日
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加快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修訂工作,提出法律修正案,確保改革于法有據”。
2016年3月22日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通過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2017年2月22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修訂草案)》,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2017年4月24日
標準化法修訂草案正式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進行第一次審議。
2017年5月16日
5月16日至6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國人大網,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修訂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2017年8月28日
標準化法修訂草案第二次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2017年9月5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國人大網,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2017年10月30日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10月30日至11月4日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對標準化法修訂草案進行第三次審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原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標準的制定
第三章 標準的實施
第四章 監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標準化工作,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科學技術進步,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標準(含標準樣品),是指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
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準。
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國家鼓勵采用推薦性標準。
第三條 標準化工作的任務是制定標準、組織實施標準以及對標準的制定、實施進行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標準化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標準化工作經費納入本級預算。
第四條 制定標準應當在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調查論證,廣泛征求意見,保證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時效性,提高標準質量。
第五條 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部門、本行業的標準化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標準化工作??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本部門、本行業的標準化工作。
第六條 國務院建立標準化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標準化重大改革,研究標準化重大政策,對跨部門跨領域、存在重大爭議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進行協調。
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建立標準化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標準化工作重大事項。
第七條 國家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等開展或者參與標準化工作。
第八條 國家積極推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開展標準化對外合作與交流,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結合國情采用國際標準,推進中國標準與國外標準之間的轉化運用。
國家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等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
第九條 對在標準化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標準的制定
第十條 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
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職責負責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項目提出、組織起草、征求意見和技術審查。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立項、編號和對外通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擬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是否符合前款規定進行立項審查,對符合前款規定的予以立項。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向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立項建議,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決定。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可以向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立項建議,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認為需要立項的,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決定。
強制性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批準發布或者授權批準發布。
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對強制性標準的制定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一條 對滿足基礎通用、與強制性國家標準配套、對各有關行業起引領作用等需要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推薦性國家標準。
推薦性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二條 對沒有推薦性國家標準、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行業標準。
行業標準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 為滿足地方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等特殊技術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標準。
地方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的特殊需要,經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可以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地方標準。地方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通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四條 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標準項目,制定標準的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優先立項并及時完成。
第十五條 制定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應當在立項時對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企業、社會團體、消費者和教育、科研機構等方面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查,對制定標準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論證評估;在制定過程中,應當按照便捷有效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征求意見,組織對標準相關事項進行調查分析、實驗、論證,并做到有關標準之間的協調配套。
第十六條 制定推薦性標準,應當組織由相關方組成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承擔標準的起草、技術審查工作。制定強制性標準,可以委托相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承擔標準的起草、技術審查工作。未組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應當成立專家組承擔相關標準的起草、技術審查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專家組的組成應當具有廣泛代表性。
第十七條 強制性標準文本應當免費向社會公開。國家推動免費向社會公開推薦性標準文本。
第十八條 國家鼓勵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自愿采用。
制定團體標準,應當遵循開放、透明、公平的原則,保證各參與主體獲取相關信息,反映各參與主體的共同需求,并應當組織對標準相關事項進行調查分析、實驗、論證。
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團體標準的制定進行規范、引導和監督。
第十九條 企業可以根據需要自行制定企業標準,或者與其他企業聯合制定企業標準。
第二十條 國家支持在重要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等領域利用自主創新技術制定團體標準、企業標準。
第二十一條 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技術要求不得低于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相關技術要求。
國家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制定高于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企業標準。
第二十二條 制定標準應當有利于科學合理利用資源,推廣科學技術成果,增強產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換性,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做到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
禁止利用標準實施妨礙商品、服務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場競爭的行為。
第二十三條 國家推進標準化軍民融合和資源共享,提升軍民標準通用化水平,積極推動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采用先進適用的民用標準,并將先進適用的軍用標準轉化為民用標準。
第二十四條 標準應當按照編號規則進行編號。標準的編號規則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并公布。
第三章 標準的實施
第二十五條 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服務,不得生產、銷售、進口或者提供。
第二十六條 出口產品、服務的技術要求,按照合同的約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國家實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企業應當公開其執行的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團體標準或者企業標準的編號和名稱;企業執行自行制定的企業標準的,還應當公開產品、服務的功能指標和產品的性能指標。國家鼓勵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通過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向社會公開。
企業應當按照標準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其生產的產品、提供的服務應當符合企業公開標準的技術要求。
第二十八條 企業研制新產品、改進產品,進行技術改造,應當符合本法規定的標準化要求。
第二十九條 國家建立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報告制度。
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標準實施信息反饋和評估機制,根據反饋和評估情況對其制定的標準進行復審。標準的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五年。經過復審,對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技術進步的應當及時修訂或者廢止。
第三十條 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標準實施信息反饋、評估、復審情況,對有關標準之間重復交叉或者不銜接配套的,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作出處理或者通過國務院標準化協調機制處理。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和宣傳工作,傳播標準化理念,推廣標準化經驗,推動全社會運用標準化方式組織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發揮標準對促進轉型升級、引領創新驅動的支撐作用。
第四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法定職責,對標準的制定進行指導和監督,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十三條 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標準制定、實施過程中出現爭議的,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協商;協商不成的,由國務院標準化協調機制解決。
第三十四條 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未依照本法規定對標準進行編號、復審或者備案的,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要求其說明情況,并限期改正。
第三十五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有權向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舉報、投訴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
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公開受理舉報、投訴的電話、信箱或者電子郵件地址,并安排人員受理舉報、投訴。對實名舉報人或者投訴人,受理舉報、投訴的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告知處理結果,為舉報人保密,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舉報人給予獎勵。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生產、銷售、進口產品或者提供服務不符合強制性標準,或者企業生產的產品、提供的服務不符合其公開標準的技術要求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生產、銷售、進口產品或者提供服務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查處,記入信用記錄,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公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企業未依照本法規定公開其執行的標準的,由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在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公示。
第三十九條 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標準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應當及時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公告廢止相關標準;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社會團體、企業制定的標準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由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廢止相關標準,并在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公示。
違反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利用標準實施排除、限制市場競爭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
第四十條 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未依照本法規定對標準進行編號或者備案,又未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改正的,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撤銷相關標準編號或者公告廢止未備案標準;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未依照本法規定對其制定的標準進行復審,又未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改正的,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一條 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未依照本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對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項目予以立項,制定的標準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或者未依照本法規定對標準進行編號、復審或者予以備案的,應當及時改正;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可以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二條 社會團體、企業未依照本法規定對團體標準或者企業標準進行編號的,由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撤銷相關標準編號,并在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公示。
第四十三條 標準化工作的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四條 軍用標準的制定、實施和監督辦法,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另行制定。
第四十五條 本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 copyright 2020 All Rright Reserved | 電話: 025-57936018 傳真:025-57936009
地址:南京市鼓樓區集慧路18號聯創大廈B座6樓 版權所有:中建中環工程有限公司 蘇ICP備11050907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京